|
做产品,是工作,也是梦想,在前进中不断升级,寻找更好的自己。
新年已过,我坐在电脑前开始了对这几年的回顾和复盘。
2018年底的时候,因为公司业务的变动,跟自己当初选择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入职接近5个月一直是9106,几乎除工作没了任何的其他时间,于是在年前选择了辞职,直接回家过年。
想想毕业已经4年多,加上实习的时间,工作也马上6年了,之前因为懒或者说根本没有总结的意识,对每一份工作并没有做一个详细的复盘总结,有时候虽然我们经历了很多,但只有最后总结出来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5年多的工作时间,是时候看看过去的自己,同时也趁现在的空闲时间,也想对自己过去做一个总结。
大学的创业时光
想想13年这时候还在过寒假,每天吃吃喝喝,然后过了正月十五,坐二十几个小时硬座从山东去哈尔滨,还好整个宿舍的都是山东的,大家可以一起结伴,路上一起打扑克,不至于那么无聊。现在想想,都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不禁感叹时间飞逝。
自己的大学4年是在哈尔滨度过的,准确来说是只呆了3年,因为我们是软件工程专业,前三年会把所有课程学完,最后一年直接离校去实习。
哈尔滨是个美丽冻人的城市,虽然外面确实很冷,但是屋里那是真暖和,基本过了十月一没几天就开始供暖了,在宿舍我们都直接穿短袖,再去马路边买些冰棍,那冰棍不是放在冰柜里,而是直接扔在路边,然后吃着冰棍,看着外面下大雪,冰火两重天。
大学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学会了独立思考,知道了以后想要的东西,然后尽可能的折腾。
大一时因为各个公寓没有网络,为了丰富广大同学的业余生活,去市场花200多块钱批发了游戏光盘,然后挨个宿舍推销,当然最后只卖出四十来块钱,剩下的基本都被自己跟同学玩了,直到毕业时还有一大堆光盘没有带走。
后来又搞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代理,提了一大堆传单,最后也不了了之。唯一挣钱的就是把上届的书以1/3价格买来,然后再以1/2价格卖给同学,先统计需要多少本,然后再去买,轻资产,稳赚不赔。
大学里也是灵感多、想法层出不穷的时候,能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现新的需求,这一堆靠谱的、不靠谱的想法也为日后能进入360实习打下了基础。
记得有一次晚上从车站回学校,站在路边拦出租车,因为地方稍微有点偏,车比较少,拦了很久都没有等到,站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当时就想能不能通过手机软件来叫车呢,后来还把这个想法与老师交流过,虽然是发现了这个痛点,但以当时的条件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会大家用的手机基本都还是传统的按键手机,大家用手机除了打电话之外最常用的也就是聊QQ、听歌、看小说、拍照,主要的娱乐还是靠PC。外卖平台也还不流行,订餐一般都是直接打商家的订餐电话。
记得当时有一个师哥做了一个针对大学城区域的团购网站,名字响彻计算机系,受到学院书记的大加赞赏。大一之后,换了校区,宿舍里条件要比之前好很多,主要是有CMCC的无线网可以用,每次用的事后都先去淘宝买账号密码。
有了网络能干的事情就比较多了,除了从网上看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之外,自己比较喜欢看一些财经访谈类节目,像波士堂、中国经营者等等,对创业的兴趣越来越大,心想自己以后一定也要弄一家伟大的公司。
每个大学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公告板,不论是在食堂门口,还是在宿舍门口,上边总是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纸,一层盖一层,公告的曝光率完全看贴传单的勤快程度,有的还没看就被新的一层糊上了,当时就想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线下的公告放到线上分门别类呢。
在脏兮兮的大排档,我们几个同学会经常一起讨论LBS、团购、电商等互联网相关的话题,一次我提出了我的这个想法,他们表示大力的支持,每个人还愿意投资我300块钱,嗯,真棒!
这是我第一次结合自己专业去做的产品,从最初的产品构思到最终的产品上线都由我独自完成,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都是自己一个人,好在大学有足够多的业余时间让你折腾,同时互联网上的各类内容也开阔你的眼界,当时也开始接触极客公园,36kr等网站,在上边看创业资讯、学做产品。
差不多13年初,网站正式上线,网站上线后,宣传推广是一个新问题,记得当时除了邀请周围同学之外,还去各个贴吧打广告,发宣传,让大家来试用,然后自己每天盯着后台看新增用户数,包括后来印制一批菜单免费提供给食堂的各个窗口,然后在这个菜单上加上我们的广告。
做这个网站终究是小打小闹,只是当做自己的一次锻炼罢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想要做成的话,欠缺的还太多了,加之大三下学期,大家也都开始找实习的工作,自己也想找一个公司能深入的去学习。
我与360的不解之缘
起初,自己投的几个简历都石沉大海,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极客公园看到老周的演讲,幸运的是老周在最后留了自己的邮箱,这是一个机会,直接给老板发邮件效果肯定要比投简历好的多,那么问题来了,老周每天收到的邮件肯定会成百上千,所以说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当时在简历上想了很多,花了很多功夫。
当时直接用的pdf格式,相比传统的word简历,里边的样式、展示设计更加丰富,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显得与众不同,再加上自己在大学里的经历和想法,邮件在发出去之后第二天中午,老周竟然回复了并给自己留了一个作业:给360的产品提一些建议。
第一步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只要建议提的别太次,应该有戏。于是当天下午便开始体验各个产品,然后把体验不好的地方以及建议点汇总,像“搜索结果可以按时间排序”、“游戏增加新玩法”等等十几页,第二天又回了一封邮件,结果晚上总裁办就给我打电话了,简单聊了聊,后来又跟部门负责人聊了聊,之后便确定了入职日期,至此,学生时代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
13年4月,真正开始了北漂生活。在草场地东边租自建房,大单间带厕所,还有一个大窗户,每月才750块钱,自己在这里住了三年多,直到从360离职,才搬到了西二旗。
360是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公司,一切都是新的,充满了期待,同时以这种“特殊”方式进到公司,更是对公司充满了热爱,对老周充满了崇拜,每天都斗争昂扬,拼命的学习。
在360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做产品打基础
实习的第一个部门是竞品分析部,主要是跟踪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然后形成分析报告。
记得那时候每天早上七点半就到公司,晚上十点多才走,再加上单身狗一枚,基本周六周日也会来公司,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学,像Axure的使用、看公司内部视频,光老周讲课视频就看了四五遍,同时也有计划的学PS、Word、Excel等这些基础工具。现在的劲头跟那时候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退步了退步了。
后来自己有一个语音提醒的新想法,并把这个想法转换成了具体Axure原型、需求文档、介绍视频,然后把这个新产品的想法直接发到老周邮箱,想想那时候真是年轻胆大。正好公司有做类似产品的其他同事,老周回复可以与那个产品负责人一起交流交流,之后便加入了那个部门。因此做好准备很重要,这样机会垂青于你时,你有实力把握住它。
第二阶段:做产品,强体魄
进入到另一个部门后,真正开始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语音提醒产品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太大起色,后来就不做了,正好当时匿名社交产品Secret和Whisper在国外比较火,我们团队也想试一试,加上公司本身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工具类,也想在其他方向做一些探索。当时的leader跟老周争取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以及其他的资源支持,我们便开干了。
这个时候开始参与一个完整的产品流程,从需求制定、需求评审、跟进设计开发、测试以及最终的上线,与运营一起讨论策划方案,处理用户反馈,协调公司资源推广等等。这款产品做了将近一年,但数据表现一般,最后放弃了,总结下来也是很多创业公司都容易犯的错误:
1. 产品没有核心定位;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用一句话就说清楚解决什么问题,不然会很容易“迷失”。最后一味的做加法,却不知道做这个功能是为了什么,整个产品最后变得非常臃肿,同时整个产品缺乏核心亮点,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没有任何优势。
2. 过早的进行大规模推广;
推广是很多初创产品面临的一个难题,但是对于大厂内部孵化的项目来说,推广并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随便找个产品一带量,大量用户就来了,但过早的进行推广,因为产品功能还不完善,大批用户进来发现没什么可玩的,很快就流失掉了,导致产品留存率很低,而且随着推广量增加,这个数值会越来越低,同时大量用户的涌入还会导致软件整体氛围失衡,出现一堆垃圾内容,对原有软件用户造成影响。
3. 荷尔蒙运营策略;
对于初期产品来说,你的宣传语是什么样的,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用户,我们当时宣传“可以看美女,与美女聊秘密“等等,虽然可以短时间起量,但是这样吸引来的都是低质量的男性用户,同时在热门推荐的话题也会偏重男女类话题。
宣传语+软件推荐内容决定了这款软件的整体氛围,而且当时我们防骚扰、举报机制不完善,同时审核跟不上,大量女性用户受到骚扰,一个女性用户发布一条内容,几乎会在一瞬间收到一堆骚扰信息,导致女性用户大量流失,虽然后来也加入了防骚扰机制,但为时已晚。
其实对于社交类产品,应该先服务好女性用户,有了女性用户,男性用户自然而然就回来了。
4. 对数据关注不够;
基本是凭借经验跟感觉在做产品,而且做完一个功能之后,并不会评估这个功能到底有多少用户在用,带给用户多少价值,没有从数据维度去分析产品,发现并决产品存在的问题。
5. 聊天消息发送延迟;
因为聊天系统是我们自己开发的,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几个人开发要保证聊天的即时性、到达率其实是很难,这样就导致了我给一个用户发送了一条消息,要过一两个小时才能收到,这对于一个社交产品来说是致命的。
这个阶段,自己担当的是初级产品经理的工作,更多的还是偏执行,将需求变为具体的需求文档,并跟进设计开发,测试并保证产品的最终上线,关注点的还是还是偏界面、用户体验。
第三阶段:开始独挡一面
匿名社交项目停止之后,自己便去了智能硬件部门,负责一款智能硬件产品的软件部分,因为整个项目只有自己一个产品,所有相关的事情都会到你这来,所以不能上也得硬着头皮上。
这个产品有一个尴尬的地方在于他对于硬件会比较依赖,硬件卖出去多少台,你的软件可能会增加多少安装,再加上硬件当时还在内测,成品迟迟出不来,所以我们就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境地。因此除了支持硬件之外,我们得寻找自己的亮点,让用户即使不用硬件也可以使用我们的产品。
当时的硬件产品主要用于检测室内空气情况,满足了用户了解室内空气情况的需求,但是室外的需求还未被很好的满足,因此我们就以室外空气为切入点,除了日常播报室外空气质量状况之外,还会告诉用户该不该开窗、适不适合运动、要不要戴口罩、要不要开净化器等一系列操作。
除此之外,还特别推出了一个未来7天的空气质量预报,让大家可以提前知道未来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结合运营活动,将该功能打造成亮点功能,再者围绕雾霾天的养生做了一个内容社区,提升用户粘性。
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其实深圳那边是有很多小的传统净化器企业,他们也想接入互联网,通过手机就能控制家里的设备,但是他们又没有开发能力,其实我们的软件现在已经支持接入我们自己的硬件设备,只要他们遵循我们的连接协议,一样可以通过我们的软件来控制他们的设备。
这样我们也可以有更多硬件类型,同时对传统净化器厂家来说也可以互联网化,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基础功能免费,定制功能收费来获取收入,未来也可以支持净水器、热水器等等其他类型设备,我们就不单单是一个空气检测产品,而是变为一个智能家居平台。
与相关同事沟通之后,让商务同学筛选确定了几家比较比较靠谱企业,我们开始软件部分的设计,硬件同事负责硬件对接,整个项目有序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公司说整个项目暂时不做了,所有人都去做另一个更重要的项目-直播。
直播是公司的重点项目,老周亲自关注,以至于老周的宝马730着火了,还不忘打开花椒直播一下子。
像PC的9158、yy直播并不是新鲜事物,但随着手机硬件性能以及网络速度的提升,我们想在移动设备上探索更多的互动方式,中间尝试过几个方向,但最后还是回到了秀场直播的模式。
直播是一个强内容、强运营型的产品,直播的内容是这个产品的核心,因此要先服务好主播,让主播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有了更多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观看,最终形成正向的循环。
我们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去做:
一是刺激主播能产生更多优质内容,包括解决直播的基础体验、营造直播间氛围、上线打赏机制、增加直播特效、上线排行榜等等;
二是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直播,包括增加关注、直播分类、直播高清封面图、附近的直播、开播提醒等等。
公司给这个项目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支持,要开始做这个项目之前就已经从公司攒了200多人,老周亲自给产品站台宣传,亲自关注产品,有时候一个按钮的颜色、摆放位置都会过问,体验不好的立马修改上线,但前期在产品大方向上却一直摇摆不定,浪费了先发优势,好在后来及时调整了方向,现在发展还不错。
相比之前工作更多的是做执行,leader告诉你要做的需求,你需要做的只是把他口述的需求转换为需求文档,自己只负责自己那个模块,而现在这个阶段需要你从整个产品的角度清楚的知道该做什么需求,给谁用、什么时候用、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还要与运营等部门一起协调工作,像处理用户反馈、策划方案等等;有时候还需要协调公司其他资源支援项目,保证项目进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反馈。
感恩离开,继续产品梦
在360呆了三年左右时间,这是自己步入社会后的第一家公司,自己由一个产品小白逐步成长,现在自己的很多行为习惯都还有着360的烙印,还是非常感谢老周当时能给自己这个机会。
当时从360离职后没有立即找工作,其实在360的时候一直有一个产品想法,当时也在公司内部招募过2波小伙伴,最后都没做出来,但自己一直想把这个产品给做出来,于是离职后打算去报个培训班,学学ios编程,自己把这个产品给做出来。
不过后来一想,自己本身就是学计算机的,虽说大学里学的是java,但学iOS再去报个培训班,传出去让人笑话,后来干脆自学,在出租屋里闭关三个月,一次性买好几天的饭菜,一直待在屋里,记得最长的一次是5天没出门。
学完iOS之后,离创业还差的很多,于是自己想还得再找个地方学学创业相关的知识,包括股权分配、相关法律等等,后来便加入了一家创业投资机构。
该投资机构除了自己投资一些企业之外,还提供创业服务、办公空间等,虽然自己在这做的还是产品经理,但是每周都会有的项目路演、创业讲座都让自己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可以面对面的听台上的创业者们介绍他们项目,底下的投资人提出犀利的问题;也可以了解到创业中会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坑;接触过各行各业的创业项目之后,你同时也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需求,有的是虽然用户有这个需求,但是一年也用不了几次。
对于创业来说,试错成本非常高,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的,那么后边再想变换方向其实已经很难了,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好的创业项目应该是刚需、痛点、高频的,像我们当时做的股权转让项目虽然有需求,但是频率很低,一年来也成不了几单,最后我们只能转型股权融资,但时间已经花出去了,市场、老板不会给你太多时间。
创业维艰,驶向星辰大海
后来从创投机构离职后,当时想开始做自己的产品,但自己单独做一个产品是不可能的,虽然我已经学会了iOS开发,同时可以兼职产品、运营等等,但还得有设计,后端,不然还是没法启动,只能先找工作了,于是后来加入了京东做AR产品经理。
加入京东之后没几个月,无意间认识了前360同事,目前正在做创业孵化器,简单聊聊想法之后,他们愿意提供免费的场地以及创业辅导,我如果想做的话,可以直接来孵化器办公,正好那时候自己的大学同学加入了做后端开发,另一个朋友做设计,团队算是组建了,想来想去,自己还是想尝试一下,后来便从京东离职了,全职创业。
自己做的是一款匿名社交类产品,用过了太多的社交产品之后,会发现这些社交产品大都充满了抱怨、负能量等内容,这些解决人们孤独感的社交产品最后却让人越用越孤独,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逃离朋友圈,他们也需要一个干净的地方来释放自己的情感。自己想做一个干净温暖的社交产品,能够真正的降低大家的孤独感,给大家提供一个释放情绪的地方。
当时主要想从三个方向入手:
一是给大家正向的激励;
有时候无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不充实,我们APP里发布内容时默认都会以“我正在”开头,你可以看到此时此刻每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当你无聊时,看到别人正在学习、正在健身,那么无聊的人也会被带动起来,而且APP每天夜里12点会打烊。
二是记录自己的日常;
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及每天的心情,把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朋友圈;在这里没有熟人的压力,没有领导同事同学等需要分组可见的信息,你可以真真正正做自己。
三是产生陪伴感;
我们希望帮你找到跟你做同样事情的人,当你发布“我正在吃饭”,帮你匹配此时此刻也在吃饭的小伙伴,通过营造陪伴感降低大家的孤独感,当然这个功能得依赖一定的用户量。
前期做的主要是前两个方向,有点偏工具属性,大家主要用来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朋友圈来用。
创业跟做产品时那会又不一样,这时候考虑更多的是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产品该往哪个方向走,自己产品核心亮点在哪,如果竞争对手copy你的产品,你怎么办?
如何给投资人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让团队的其他成员充满信心,包括产品上线后如何获取种子用户,如何提高产品留存?如何提高用户活跃,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以后如何盈利变现……无穷无尽的问题等着你去思考、去解决。
在这期间也接触过一些投资人,但当时资本市场遇冷,社交方向关注者更是少而又少,而且早期投资更多的是投资团队,我们团队背景资历都没那么强,再加上当时自己对未来计划考虑的不是太清楚,所以也没人给我们投资,差不多呆了半年多,钱花的差不多了,我们决定从全职改为兼职,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搞。
对于在北京来说,裸辞创业没有收入开销真的挺大的,自己交社保两千多,房租接近三千,再加上吃饭等其他开销,每月的成本在七八千左右,所以说不要轻易的裸辞创业,除非有现金收入或者有投资人愿意投资。
全职创业失利之后,自己重新踏入职场,去年9月份入职一家做海外应用的公司,但中间公司业务出现变动,自己转行做了几个月的商业化产品经理,但后来对商业化产品实在不感兴趣,选择了离职。
商业化产品跟普通2C产品还不太一样,这里的一切都以数据为指标,每天都需要与数据打交道:
一是需要对日常产品数据监控,能够根据数据发现产品的异常,排查并解决问题;二是,任何新增的广告位或者变现手段都可以在上线前计算出预估值,然后再通过AB Test等测试效果,最终再上线并评估整体的效果。
同时商业化产品还需要掌握好用户体验与收入的平衡点,保证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收入最大化,所以需要将各个策略通过云端控制,不断调整策略,看数据,直到找到一个合理的数值。
回首过往,每一步都算数
每个公司或者经历都是一段成长,360教会了自己如何做产品,加入创投机构让自己看到了更广阔的商业世界,自己创业则提升了视野,转型商业化产品培养了自己的商业化思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前几天有人问我,作为产品经理,你觉得你最强的是什么,自己竟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好像每个阶段关注的点都不一样:
刚毕业初入职场
这个阶段需求一般都是由上级直接制定,你要把需求list变成具体的原型与需求文档,关注的更多是产品设计、细节与用户体验,保证需求文档的缜密性。
该阶段需要你懂产品工具的使用,像Axure、Sketch、墨刀等等,每个公司用的不一样,关注产品细节,思考问题时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没事多看同类产品设计。
独立负责一个产品功能模块
这个阶段你需要为一个产品的模块负责,首先你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模块足够了解,目前是什么样的,其他竞品是什么样的,离最优的效果还有多远,然后提出迭代方案,同时也要与其他产品同事联动配合。
比如你负责一款社交产品的个人中心部分,现在产品增加了发布语音功能,那么你的个人中心也会同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中除了需求之外,你还要负责对模块进行验收,设计师出的设计图你是否满意?功能开发完成之后是不是你想要的效果?
如果跟你的需求不符,及时与他们沟通调整,同时还要跟进测试,时间紧,有些bug要不要这版改,都需要你来决定,最终保证功能上线时符合你的预期并没有重大bug。
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跟进设计、开发、测试的整个过程,因此沟通能力变得很重要,需要把你想要的东西准确的传达给设计、开发,另外产品经理也要培养自己的审美,因为有时候设计师画出来东西未必就是最好的,所以你要能发现设计当中的问题,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多看,比如去花瓣、站酷,看一些优秀的产品设计。
独立负责一个产品
这个阶段对产品经理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首先你的视角不再局限于一个具体的功能,而是放眼整个产品,整个行业。
因为我之前做的大部分都是从0到1的产品,那么就以一个新产品为例。其实对于一个公司级项目来说,为什么要做这个方向,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其实老板都已经想好了,所以这块不需要你考虑,你需要做的是产品的策略和规划,如何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首先得需要你对行业有足够了解,其实对于现在的市场来说,基本不存在空白的领域,或多或少都有人再做,你需要清楚的知道同类竞品的情况,你的产品在市场中位置以及你以什么切入点进入这个市场。
其次,找准切入点之后,你需要制定详细的产品的发展计划与时间节点,什么点时间做什么事,预期达到什么目标,而且你的计划要能说服老板。
再次就是团队管理,要把目标、计划跟团队成员讲清楚,大家保持目标一致,同时制定阶段里程碑,让团队成员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然后才会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开发流程,产品该怎么设计,先做哪些功能,后做哪些功能等等。
最后就是产品上线后的运营了,其实好的产品是运营出来的,需要与同事一起制定运营策略,吸引新用户、提高用户活跃,产品留存等等。再有就是结合数据分析,能够发现产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快速迭代验证。
Tips
在独自负责一个产品的阶段,其实画原型、写需求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时候关注的更多的是全局。其实自己有时候也会陷入到产品细节当中,过度的关注用户体验,出原型都得是高保真的,几乎跟最后的成品设计图一模一样,导致把时间过多的花在了界面上,反而没有时间思考更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我们日常从事产品工作时,不要一下就想界面该怎么设计,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大到小,真正的把整个事情想清楚之后,再去画原型,写需求。而且越往上,沟通能力、规划能力、推进能力、领导能力、深度思考、学习能力,写PPT的能力等这些软实力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
结语
产品经理这份职业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提升自己,发现并补齐自己的短板,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也算对自己过去的5年做一个总结,写的不好,还请大家多多见谅,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接下来自己也得重新找工作了,2019多看书、多运动、早睡早起,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升职加薪,实现自己的小目标~
一起加油!
作者:HQ(微信号:hanqingguoji,公众号:产品那些年)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