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6|回复: 0

[IT业界] 很多投资人敢赌这个领域 但我真的不看好无人便利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人便利店更像是自动售货机的升级版,它比自动售货机有优势的地方是,商品更多,体验空间更大,还可以增加一些半生鲜的品类,如面包等。劣势的地方是这是一个封闭的购物空间。

  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

  目前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担心算不过来账。

  无人便利店为什么突然火了?

  坦率地说,目前在看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并不一定对零售非常了解,只是大家觉得无人便利店在尝试突破人工、租金成本上升的困境,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所以很多投资人愿意试一把。但至今无人便利店的单店收入、成本数据并没有跑完一个完整周期,很难说它已得到验证。

  无人便利店更像是自动售货机的升级版,它比自动售货机有优势的地方是,商品更多,体验空间更大,还可以增加一些半生鲜的品类,如面包等。劣势的地方是这是一个封闭的购物空间。

  另外,无人便利店比自动售货机更大,成本肯定更高。自动售货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成本结构一定是经过优化的,理论上自动售货机也可以做得更大,放很多东西进去,但过去大家没这么做肯定有原因——可能账算不过来。

  无人便利店很难做高生鲜、熟食的毛利率,当前要解决收银问题又需要RFID(创业家&i黑马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而RFID成本是偏高的,一瓶可乐几块钱,百分之十几的毛利,RFID往上一贴,几毛钱的毛利基本没有了。

  收入增加是不是能覆盖成本的增加?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经过一个完整年度跑出来的数据,但是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

  国内二线城市传统便利店日销售额大概在4000—5000块钱,7-11等做得好的,部分门店一天可能卖到2万块。无人便利店的日销售额肯定是大幅降低的,对人流量也有限制。如果它的日销售额在一千块钱左右,比自动售货机的几百元多一些,成本也高一些。

  传统便利店生鲜销售额占比高的,如7-11大概30%-35%的毛利率,主要是包装食品的,毛利率肯定不会超过20%。如果一天销售额1000元,毛利约200元。毛利是不是能覆盖所有的折旧成本,租金成本、配送费用,预期损耗,以及电费、RFID等成本?不好说。

  并且,RFID还存在误算等问题,Amazon Go的技术成本很高,还没有达到商业化运作的阶段,长期来看,便利店可以做这类尝试,但目前还是应该先把零售本身做好。不断降低人工租金成本,利用先进技术是永恒的主题,但也不能一蹴而就。

  未来无人便利店和传统便利店更多是互补关系,它不可能做到传统便利店的所有品类,比如关东煮,如果没有人把控一些指标,你可能很担心它的卫生情况;又比如包子等必须当天出售的生鲜产品何时需要做促销降低耗损。这些都是无人便利店做生鲜的难点,它很难完全替代传统便利店。

  便利店不能用轻模式做

  近两年有很多互联网人士用快消品B2B的模式,试图掌控大量的夫妻老婆店。一般做法是通过地推人员找到夫妻店,在他们手机上装一个可在B2B公司采购货的APP,具体采购多少比例管不了。

  这种模式无非是用一种更快速更轻的方式把这些店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升级,并试图抄捷径打造一个便利店体系。

  但我觉得这个捷径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店主对B2B公司依赖度很低。很多门店装你的APP,同时也装别的APP,谁便宜就从谁那进货。这些所谓的链接的门店并不真正属于B2B的公司,B2B公司也很在从门店身上分享到利润。

  所以我觉得要想深度掌控门店,用太轻的方式做肯定不行,最终还是得像以美宜佳为代表的传统便利店企业一样,回归到一家一家店的改造和升级,而不是简单装一个APP。企业得把信息系统铺进去,独家供应商品,督导培训门店,对加盟店赋能,才可能产生黏性。终极标杆还应该是成为一个类似7-11的、强管控的便利店体系。

  零售最终还是回归到算账

  对于便利店项目,投资人看法应该比较一致:便利店是零售的终极业态,生命力旺盛。在中国现阶段,便利店的机会来自于两点:

  一、一线城市便利店的升级。创业企业与7-11竞争完全没有优势,但可以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电商的流量红利拓宽覆盖半径,或者类似无人便利店的形式改变成本结构,借此趟出一条新路。

  但你不要讲太炫的概念,零售最终还是回归到算账,这个店收入是多少,成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二、二三线城市对一线高品质便利店的平移复制。企业并不需要把成本结构做太多变化,只要把好位置占住,开到一定体量也很有机会。

  衡量便利店项目,我有三个维度:

  一、市场空间。便利店开在什么区域,常住人口多少,消费力什么样,该区域是不是有较强的竞争对手。

  二线城市现在有一个机会。很多二线核心城市在人口净流入,这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带来了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是原有的业态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所以二线核心的省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看项目团队。看看其在零售领域是否有足够的经验积累。零售是非常注重运营的行业,需要长时间学习,从我的经验来看,做零售和便利店,没有三五年以上的经验不太可能做成,但是团队也不能太老化,30-40岁之间,有很深积累的团队最合适。

  三、看供应链和运营数字。如果店已有一定体量,就看实际运营数字,毛利、单店日销售额、鲜食占比、后台供应链、仓配,这是一个记账的过程。

  但便利店投资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周期长,很多VC不一定能承受这么长的周期。如果达到一定体量,在风口下估值也不会太便宜。总体来看,我认为便利店不是很适合VC或者早期投资基金。除非特别早期的项目,估值也比较低,可以投一些,。

  但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可能会有一拨PE并购或整合的机会。各个区域的便利店一旦站稳脚跟就不太容易死掉,如果有企业进行全国性的整合,区域性的企业可能会出售,或者资本合作,这些适合PE参与。

  零售创业和投资的四大方向

  随着电商崛起和都市节奏越来越紧张,线下流量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大型超市销量在下滑,流量可能向四个点聚集,带来新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第一,shopping mall的综合体,这里会有一些新业态产生。比如名创优品,其核心是把原来的业态升级,提高品相,满足消费者更个性化的需求。

  二、便利店。作为最后100米的终端,便利店会遵循日本、台湾的发展趋势,在零售格局里有相对确定性的地位。但便利店在国内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日本7-11的盈利模式是企业与加盟主分享毛利,对单店的运营要求高,复制速度相对慢。而本土便利店更多是把规模做大,占住位置,掌控供应商的返佣,再尝试升级供应链,精细化运营单店产出。这种打法在中国更容易成功。

  从地域上,目前二三线城市的机会更大,跟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日销水平可能差百分之三四十,租金可能是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这个差距容易导致二线城市盈利状况比一线好。

  三,社区生鲜店。离家近的一个是便利店,一个是社区生鲜店,但现在还不好说中国的社区生鲜店会怎么发展,终极业态是怎么样的。中国与日本不一样,日本所有区域生鲜店是分散的,每个区域由农协(创业家&i黑马注: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日本影响最大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控制,但每个区域的生活消费习惯差不多。中国就不一样,各地消费习惯和政策环境差别很大。

  第四个流量入口毫无疑问是电商。平台电商机会越来越少,但能瓦解BAT流量垄断地位的内容电商创业和投资的机会还是大量涌现。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3555999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跃程网,值得信赖!
跃程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跃程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跃程网

GMT+8, 2025-1-4 10:10 , Processed in 0.184804 second(s), 3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